近日,由武汉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主办、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研究生党支部承办的“大手牵小手 共育一‘珈’人”党建引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系列活动之“人体结构”主题科普课堂,在武汉大学第一附属小学顺利举行。本次活动以“人体结构”为主题,面向小学生弘扬科学家精神、厚植家国情怀、提升科学素养与生命关怀意识,得到了基础医学院党委与武汉大学研究生党建研究会的协同支持。
支部党员们围绕“有趣的人体结构”的知识主线,系统讲解人体的几大系统:循环系统、骨骼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聚焦每个系统的基本构成与核心功能,用“心脏像泵、血管像管道”“肺像会呼吸的海绵”“胃有‘保护伞’——黏膜层”等形象比喻,帮助同学们建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科学认识,同时以“七步洗手法”“课间文明用眼”等实用技巧为抓手,培养学生日常自我保健意识。

互动环节中,小学生们纷纷提问,“为什么心脏不会停工?”“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去哪了?”“大脑如何指挥身体?”,研究生党员们以生活实例作回应,并设置课堂小测与问答,巩固重点知识,提升课堂参与度与获得感。


同学们纷纷表示,这堂“人体结构”课不仅增长了科学知识,更激发了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老师们也认为,将专业知识转化为适龄、好懂、可用的课堂内容,是落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生动实践。
本次主题党日活动以一堂高质量科普思政课为载体,实现“党建红”引领“生命绿”。下一步,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研究生党支部将持续发挥学科优势,打造更多贴近小学生认知规律、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普课程,为健康中国建设和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珈”力量。
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欧阳晶:
“大手牵小手”,牵的是孩子们对生命科学的第一份好奇,也是基础医学薪火相传的未来。把“人体结构”这堂课送进校园,我更直观地感受到:当复杂的解剖学语言被转化为可感、可见、可理解的知识时,科学的种子就会在孩子心中悄然发芽。作为一名医学研究生党员,希望以此为契机,引导更多学生走近医学、理解医学,传承老一辈医学人“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精神。
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研究生党支部2025级博士研究生肖莉:
这次“只有上课”的科普实践,让我切身感受到思政铸魂与科学启蒙的同向同行。作为研究生党员,我深知讲台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是价值引领的阵地。把科学家精神融入每一个知识点、每一道提问,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与担当。
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研究生党支部2025级硕士研究生闫双双:
与一附小同学们同上一堂“人体结构”课,我被他们澄澈的目光与强烈的求知欲深深打动。看着孩子们在心肺、脑神经等知识点处频频点头,我更加确信:优质的科普能够为“健康中国”夯实最基础的认知与素养。作为研究生党员,我将在今后的学习与实践中,把理想信念与专业素养相结合,把服务社会与自我成长相统一,用实际行动为医学事业发展与公共健康科普贡献青春力量。
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专业2021级本科生梁文倩:
把抽象的人体构造讲清楚、讲有趣,是一次难得的锻炼。为了这堂课,我们反复推敲PPT每一张图、每一个比喻,只为让孩子们在一堂课的时间里收获“看得见、想得通、记得住”的科学知识。这次经历让我更加意识到:科研并不只在实验室,医学也不只在医院。把专业转化为公共理解,把热爱转化为行动,是我们这一代医学青年的责任与光荣。未来我将继续打磨自己的表达与研究能力,在传播健康知识、守护人民健康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撰稿:韩婧 欧阳晶 摄影:欧阳晶 审核:曾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