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晓联 教授
职称职务:二级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免疫学系主任,过敏及免疫相关疾病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 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学科专业:免疫学、分子免疫、感染免疫
研究方向:人类重要病原微生物糖生物学与感染免疫
实验室位置:医学研究院8号楼18楼
Email:zhangxiaolian@whu.edu.cn
学习经历
1982.09~1986.07 武汉大学病毒学及分子生物学系,学士
1986.07~1989.06 武汉大学病毒学及分子生物学系,硕士
1993.09~1997.09 香港科技大学生物化学系,博士
1997.09~2001.08 美国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动物学系,博士后
主要工作经历与任职
1989.06~1993.09 湖北医科大学微生物及免疫学教研室,助教,讲师
2001.02~2001.08 美国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动物学系,研究专家(Research Specialist)
2001.08~2002.05 武汉大学引进人才,基础医学院微生物学及免疫学教研室教授
2004.09~2004.12 日本福岛医科大学生化系(II),访问研究员
2009.01~2009.12 宜昌市伍家岗区副区长
2004年至今 过敏及免疫相关疾病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4.10~至今 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导
2002.05~至今 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 系主任,教授,博导;武汉大学“珞珈学者”特聘教授、武汉大学弘毅特聘教授
2016.06--至今 致公党湖北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20.12~2021.12 湖北省政协参政仪政人才库特聘专家
十二届湖北省人大代表
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2017年-2021年12月)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2022年1月-至今)
目前主要科学研究领域和兴趣
以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以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开展系统深入研究,发现多个关键毒力因子及其致病和免疫逃逸分子机制。至今为止,首次发现能诱导宿主巨噬细胞炎症性焦亡的结核杆菌效应蛋白及其调控机制,绘制了结核杆菌关键“毒力因子地图”;系统揭示结核菌表面甘露糖加帽的脂阿拉伯聚糖-ManLAM介导免疫逃逸促进感染和发病进展的分子机制;首次发现丙型肝炎病毒等包膜蛋白诱导宿主EGFR岩藻糖修饰上升负调控天然免疫;提出了甘露糖和岩藻糖修饰负调控免疫应答新理论。在国际上率先发现伤寒杆菌病原毒力岛上的IV型纤毛基因操纵子和点特异重组酶基因,并阐明了伤寒杆菌IV纤毛对人体细胞特异性致病机制;首次在国际上发现了Ribovirus中包括如丙型肝炎病毒-HCV的core RNA G4结构,并作为抗HCV的一个新的药靶;揭示了宿主细胞蛋白-核仁素 (nucleolin, NCL) 参与的靶向HCV core G4结构的抗病毒天然免疫机制;筛选特异性靶标ManLAM的适配子,通过阻断ManLAM的免疫抑制作用,提高了BCG疫苗对结核感染猴以及小鼠的免疫保护效应;研发凝集素Ficolin-2用于疾病的诊断及其用于过敏性哮喘/鼻炎等的预防与治疗;实现关键技术突破,研发了一系列应用于结核病等诊疗新技术。取得业内国际重要影响力和公认成果。
以唯一或主要通讯作者在《Sci Adv》2篇、《Nat Commun》、《Nucleic Acids Res》、《Cell & Mol Immunol》3篇、《J Am Chem Soc》、《Allergy》、《J Immunol》等上发表代表性论文,共发表研究论文全文200余篇,Google检索,被Nature、Nature Reviews Micribiology、Annual Reviews of Microbiology等等引用约7000次。荣获张树政糖科学奖•科技成就奖(目前全国仅有6位包括院士在内荣获该奖项); 以第一完成人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和中华医学奖二等奖各1项;2005年第二届中国女科学家奖提名奖。201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9年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3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并入选首批湖北省医学领军人才第一层次人选。
以第一发明人获46项发明专利授权,申请发明专利70项。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重大传染病专项、973课题 (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6项、湖北省技术创新专项重大项目,承担了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等国家级、省、部级基金等。
主要学术兼职
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及免疫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免疫学会理事;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糖复合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第十三届生命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湖北省免疫学会副理事长。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武汉大学医学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并担任多种刊物编委:
Frontiers in Immunology 副主编(Associate editor )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副主编(Associate editor )
“Infectious Disorders - Drug Targets”期刊Editorial Board Member
Virologic Sinica期刊Editorial Board Member
Frontiers in Cellular and Infection Microbiology期刊Review Editor
“Cell Insight”编委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副主编
教学情况
主讲了口腔、护理、检验、临床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等各专业《医学免疫学+医学免疫学实验》等课程;主持与参与了《免疫学新进展》、《现代生物医学实验技术》等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主编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感染免疫学》、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十三五”规划教材《免疫学及实验技术新进展》,科学出版社出版《病毒免疫学》著作等7部,副主编1部。其中“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章晓联教授主编的《医学免疫学双语实验技术与指导》是国内首部医学免疫学实验双语教材,受到沈倍奋院士高度评价,填补国内双语教材空白,被全国数十所高校采用,出版发行达一万余册(已印刷4次,并再版)。主持获批了3项国家级项目(品牌课程、示范课程、规划教材等)、2项省级精品课程。指导研究生发表的学术论文先后获得湖北省第十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特等奖;湖北省第十一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湖北省第十三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章晓联教授获得“宝钢全国高等院校优秀教师教育奖”,并于2009年和2017年两次主持获得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20年获得首届武汉大学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获武汉大学研究生教育校长杰出贡献奖、武汉大学教学名师、湖北名师、湖北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获奖及荣誉
科研获奖
2010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2017年: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2010年:获得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 (排名第一)
2010年: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2009年: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2009年:获得全国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荣誉
2005年: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提名奖
2013年:获湖北省医学领军人才入选者
2004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05年:获“金绣球学术奖”于第六届伤寒及其它沙门菌病国际学术年会
2012年:获武汉市三八红旗手称号
2010年:获武汉市十佳女科技工作者称号
2016, 2014, 2013, 2010, 2007年:先后5次获得武汉大学医学突出贡献奖
2008年:获得武汉大学医学朱裕璧医学奖
教学获奖
2017年:获得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
2013年:获国家级留学生“医学免疫学”英语品牌课程(排名1,课程负责人);
2007年:获国家级“免疫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排名1,课程负责人);
2009年:获国家级“医学机能学”教学团队;
2015年:获批“湖北名师工作站“负责人;
2014年:获批“湖北名师”;
2011年:评为“武汉大学教学名师”;
2009年:获得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排名第一);
2009年:获宝钢全国高等院校优秀教师教育奖;
2016年:获得武汉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一);
2015年:主持获得湖北省“医学免疫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排名1,课程负责人);
2008年:主持获得湖北省“医学免疫学”精品课程(排名1,课程负责人);
2008年:获得武汉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排名1);
2007年:获得武汉大学医学免疫学研究生精品课程(排名1,课程负责人);
2020年:获湖北省百名优秀女性科技创新人才荣誉;
2020年:获得武汉大学首届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
近年代表性论文
1. Qiu Pan, Yan Xie, Ying Zhang, Xinqi Guo, Jing Wang, Min Liu*, Xiao-Lian Zhang (章晓联)*. EGFR core fucosylation, induced by hepatitis C virus, promotes TRIM40-mediated-RIG-I ubiquitination and suppresses interferon-I antiviral defenses. Nat Commun, 2024, 15(1): 652. IF=16.6,一区
2. Xie Y, Xu S, Li Y, Li J, Zhang S, Xie, Y, Gao Y*, Zhang XL*(章晓联)*. Ficolin-A Protects Against Allergic Asthma via Suppressing ILC2-Drived Type 2 Inflammation. Allergy 2025 Jul 25. doi: 10.1111/all.16661.IF=13,一区
3. Yao Q, Xie Y, Xu D, Qu Z, Wu J, Zhou Y, Wei Y, Xiong H, Zhang XL* (章晓联) .Lnc-EST12, which is negatively regulated by mycobacterial EST12, suppresses antimycobacterial innate immunity through its interaction with FUBP3. Cell Mol Immunol. 2022 Aug;19(8):883-897. IF=22 一区
4. Qu ZL#, Zhou J#, Zhou YD, Xie Y, Jiang YJ, Wu J, Luo ZQ, Yin L*, Zhang XL (章晓联)*. Mycobacterial EST12 activates a RACK1-NLRP3-gasdermin D pyroptosis-IL-1β immune pathway. Science Advances, 2020, 6(43): eaba4733. IF=15一区
5. Wang SR, Min YQ, Wang JQ, Liu CX, Fu BS, Wu F, Wu LY, Qiao ZX, Song YY, Xu GH, Wu ZG, Huang G, Peng NF, Huang R, Mao WX, Peng S, Chen YQ, Zhu Y, Tian T, Zhang XL (章晓联)*, Zhou X*. A highly conserved G-rich consensus sequence in Hepatitis C virus core gene represents a new anti-Hepatitis C target, Science Advances, 2016, 2(4): e1501535, 1-12. IF=15一区
6. Zhu-Li Li, Yan Xie, Yafen Wang, Jing Wang, Xiang Zhou, Xiao-Lian Zhang (章晓联)*. NSUN2-mediated HCV RNA m5C methylation facilitates viral RNA stability and replication. Genomics Proteomics Bioinformatics, 2025, 22: 1-24. IF=12
7. Ziang Lu, Jinglei Xu, Yuqi Chen, Yuanyuan Zhou, Xiaolu Zhou, Qi Wang, Qi Wei, Shaoqing Han, Ruiqi Zhao, Xiaocheng Weng *, Xiao-Lian Zhang * (章晓联), Xiang Zhou*. Rapid degradation of DHX36 revealing its transcriptional role by interacting with G-quadruplex. Aggregate 2024, e647. IF: 13.9 一区
8. Bian WX#, Xie Y#, Wang XN, Xu GH, Fu BS, Li S, Long G, Zhou X*, Zhang XL (章晓联)*. Binding of cellular nucleolin with the viral core RNA G-quadruplex structure suppresses HCV replication. Nucleic Acids Res. 2019, 10;47(1):56-68. doi: 10.1093/nar/gky1177. IF=19 一区
9. Sun X, Pan Q, Yuan C, Wang Q, Tang XL, Ding K, Zhou X, Zhang XL (章晓联)*. A Single ssDNA Aptamer Binding to Mannose-Capped Lipoarabinomannan of Bacillus Calmette-Guérin Enhances Immunoprotective Effect against Tuberculosis. J Am Chem Soc, 2016, 138(36):11680-11689. IF=16一区
10. Pan Q, Wang Q, Sun X, Xia X, Wu S, Luo F, Zhang XL (章晓联)*. Aptamer against mannose-capped lipoarabinomannan inhibits virulent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infection in mice and rhesus monkeys. Mol Ther, 2014, 22: 940-951. IF=13一区
11. Song N#, Tan Y#, Zhang LY#, Wei Luo W, Guan Q, Yan MZ, Zuo RQ, Liu WX, Luo FL*, Zhang XL (章晓联)*. Detection circulating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specific DNA by droplet digital PCR for vaccine evaluation in challenged monkeys and TB diagnosis. Emerg Microbes Infect, 2018, 7(1): 78, 1-9.
12. Zhao Y, Ren Y, Zhang X, Zhao P, Tao W, Zhong J, Li Q, Zhang XL (章晓联)*. Ficolin-2 inhibits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 whereas apolipoprotein E3 mediates viral immune escape. J Immunol, 2014, 193(2):783-796. 被FACULTY of 1000引用,并被评价为生物医学top 2%